WildCat's Blog

2018 年终总结

好久没有写年终总结了。因为遗忘是自然的事情,所以需要靠总结与分享来提醒自己过去学到、感受到的事情。在过去的一年里经历了很多,趁着春节前把这篇文章完善下发出来。

学习时光告一段落

最近 5 年的大学时光终于在 18 年末告一段落。自己算是实现了一个小梦想——拿到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过去的 5 年中,自己勉强还算努力,在学业上一直以还算不慢的速度向上走。完成了从一个迷茫的商科专科生,到世界百强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的转变。

2018_graduation_photo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老师与同学。这里想特别提到老师。我很感恩无论从专科阶段到硕士阶段,都与很多优秀的老师发生交集。这些老师有的讲课风趣,有的工作努力,有的则是对自己本人帮助很大。我很感谢。受到他们的鼓舞,自己无论对商科还是计算机领域都一直保持的充足的兴趣,这点对于我的进步是必不可少的。诚然,也总是有不少“老师”的行为与“为人师表”相去甚远,有些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推广代写,有些满口胡话不讲正事,还有些“老师”热衷于浪费学生的时间以提升自己的权威与其他利益。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打击是非常之大的。现在想来,对于这些“老师”,应该尽量减少他们的影响,因为除了老师群体,其他群体里也不免有这种人。

很幸运,自己父母能提供留学的机会。在这个经历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地域的风土人情,学到了不少东西,扩展了思维,确实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这里想特别写一下。

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对人友善,学会感恩

刚到英国的时候,发现无论去便利店还是在商场、图书馆帮陌生人推门,别人总是开心地对你说“谢谢”。一开始很不习惯,对这些突然出现的“谢谢”感到略木然。因为之前自己在国内的时候,很少说“谢谢”。不过入乡随俗,久而久之自己也养成了这个习惯。后来观察许久,自己决定把“谢谢”常挂在嘴边。在 2017 圣诞假期去美国的时候,和朋友去沃尔玛购物,在停车场刚下车时,路过了一位带着两个女儿的爸爸,对着我们就是“Happy Holidy!”(假期快乐!)。当时我心想,这种感觉真好。在网上沟通时,我总爱在邮件、信息末尾或者开头加上“谢谢”;回国后,发现这样对便利店店员、菜场店主客气一些,他们便会很开心。看到他们开心,自己心底多少也会开心一些,这也不失为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方式。

硕士毕业的时候,自己把从国内带来的基本中文技术书籍捐到了学院图书馆(之前在里面也发现了几本中文书籍)。希望它们可以对中国留学生有所帮助。

2019_donation_book_fb

努力去鼓励别人,而不是批评

本科时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Chris。她总是很乐于鼓励学生,无论学生勤奋、认真与否。久而久之,同学们都很乐于跟她交流。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我也认为最后考试中,Chris 带的这门课大家考的最好。我则把 Chris 当作好朋友之一,夏天的时候还专门跑到她家所在的岛上聊了一下午。其实不仅仅是 Chris,英国的很多老师都很乐于鼓励学生,而不是专注于给学生挑刺。这样的效果,想必会很好。很多时候,如果有鼓励与批评两个方式去交流的话,我应该毫不犹豫地选鼓励。如果免不了批评,也要加上鼓励一起批评。我觉得无论鼓励之于批评,并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且有事半功倍的可能。

分清有价值的事情和好朋友,从中学习进步

在过去的这几年,觉得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都有可以学习的人。很有幸和不少这样的人成为了好朋友,从做事的态度,认识世界的角度都学习了很多,我很感激。有时候也在反思自己的社交方式是不是在变化,是不是没有前些年那么“好朋友”了。自己逐渐认识到,与其花大多数精力在社交上,不如沉下心来好好提升自己。自己得到提升之后,才更有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这样朋友间的“互相帮助”才更有意义,更有建设性。

说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可能也是属于时间管理的一个话题。我是一直反对低效、长时间、过度劳累做事情的。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自己代码的时候,思考清楚甚至比用时间把代码怼出来重要许多。对于自己这个个体来说,思路的形成并不一定需要坐在电脑前不动,反而有时吃饭时,走路时都会想到一些有趣的思路或者搜索的关键词。如果能在不久的未来,把这种方式与工作协调好,我觉得会是一种不错的工作方式。

说到这里,自己想特别强调一下对一些强迫员工加班企业的反感。也许我个人发表这些观点还太过年轻稚嫩,这里引用两个人的观点:

编程作为一个脑力劳动,8个小时高强度的劳动后,脑子就会处于非常混沌的状态。再强行工作,以我的经验,多干1个小时,其中产生的bug,会让你以后用多出几倍的时间来修复这些bug。未来,只要编程还是一个脑力劳动,它的产出就不会是和劳动时间呈绝对线性关系,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在这一点上,技术先哲们早在几十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有才有了那本大名鼎鼎的《人月神话》。而在中国当前的企业中,有太多低劣的管理者,既无能在8小时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追求表面功夫,堆砌劳动时间,自我欺骗、自我麻木。
作者:沈世钧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9428750/answer/581050437
来源:知乎

如果你不能在每周 40 小时内完成你想做的一切,你需要更好地选择做什么,而不是长时间工作。 大多数我们认为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我们根本不需要做…生产力是机器而不是人……机器可以全天候工作,人类不能工作。1
作者: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来源: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因此,应该多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工作流,如何友善高效地与他人沟通,快速解决问题,这才是更好的方式(之一)。最近发现,银行里很多原来在窗口人工进行的操作,都可以在自动化的机器上进行了。这对我们都是一个警示——如果靠堆砌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这时候就要多思考会不会在未来被机器替代了。作为一个智慧生物,创造力很重要。

另外,如果把这点扩展到高效与低效的学习上,我觉得: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开始之前要想到一个正确的方式进行。举个例子,曾经有个朋友上课抱着一本上千页的技术文档读。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很努力的,但是方式与正确相去甚远——因为 技术文档更新很快,学校图书馆的技术书籍上的代码,可能在两三年前都不容易跑起来了。书籍出版,被学校采购的过程,相对于技术发展,太慢了。

尊重多样性与提升思辨能力

文化、国家、社会与人之间都是有各种千奇百怪区别的。正是这种“区别”,这个世界才很丰富多彩。这个道理可能很简单,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执行起来并不是很容易——因为自己有时候,很执着于让别人百分百认同自己的观点和思路。执着于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引用吴军提到的一句话(《见识》):“既然有白天就有黑夜,那么我们不能够因为喜欢白天就厌恶黑夜。因此,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喜爱,就不宽容别人做相反的事情。”不同的观点,在未来可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巧妙的思路,这才是“集思广益”。因此,事情没有绝对。很少有绝对正确与绝对错误的事情,持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会使自己更好。

包容性会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偏见,并会帮助改变我们的行为,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汇聚微软众人的力量。我们不仅尊重差异,还寻求差异,更展开双臂拥抱差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生更好的创意、推出更好的产品,并且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刷新》(萨提亚·纳德拉)

说到绝对的“正确”,有时候“政治正确”也是一把双刃剑。举个两个例子,在美国圣诞节标准祝福语是“Happy holiday!”,而在英国,大家都说“Merry Chrismas!"。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大家都有着不同的信仰,不一定过圣诞节。另一个例子是,哈佛大学被美国司法部起诉的事件。哈佛大学是为了保护除了亚裔外其他族裔的利益,而提高对亚裔的招生标准;而司法部则是为了支持亚裔学生的利益。个人认为,两者都是为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正确”:亚裔应试能力强,如果对不同族裔的标准统一,可能会不公平。但是标准不一,一样不公平。这是个困难事情。现实中其他问题也是一样。软件工程领域有个说法叫“没有银弹”。类似的,现实生活中,也不见得事事都有最优解。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聆听。

保持开放心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认识一个事物,有时候不仅要从正面看,也要从反面看。这样的认识才会更加全面。由此产生的决定,才会更加合理。虽然前文有提到,在行动上,鼓励比批评要好。但是思维上还是要全方位思考。“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2

求职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不要害怕被拒绝

刚从英国回来时,面对茫茫人海,求职的我很是无所适从。回国后的第一次面试我都非常不想去,有点害羞,也有点怀疑自己。但是好友鼓励我去,说就当练习好了。结果去了之后和对方聊得很开心,几个小时不仅搞定了几轮技术面,连薪水都谈好了。虽然后来没有去这家公司,但是我很感激他们锻炼了我。之后就很厚脸皮在网上找内推的机会,即使对方之前根本不认识你。在求职过程中,正好看到了 TED 上的《蒋甲: 我从“被拒100天”学到的》。这正好说中了我的想法:

当你在人生中遭到拒绝, 当你面对下一个障碍, 或下一次失败, 想想以下这个可能: 不要逃跑。 如果你拥抱它们, 它们也可能成为你的礼物。3

虽然很多内推或许直接被拒绝,或者没了下文,或者面试没有通过,但是总不失为练习的机会。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总有很多时候需要请求别人的帮助。只要是合理正当的请求,就应该厚着脸皮,友善的去争取。这样才会有跟多机会。

善于沟通

上文提到了请求别人帮助是有必要的,这也是沟通的一个方面。有时候专注技术还不够,沟通很重要。举个例子,在英国读本科的时候,专门有一门课讲Business写作,比如 email 等情景下的写作。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 email 这种类型的沟通方式,随便写写就可以了。学了这门课之后,才感觉到还有这么多“套路”与方式。另外这一年的学习,也让我意识到了中英文写作的差异。最关键的差异是“高情境文化”与“低情境文化”的差异。中国的文化是高情境文化,也就是说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可能有玄外之音,有特别的意思可能不会直接表达。英文文化则相反。这是英文写作特别重要的一点——上下文的意思要明确,代词要小心使用。当然,这一点只是很多要点之一。

在很多时候,沟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节约沟通双方的时间。举个例子,在我维护的开源项目里,经常有人提 issues。有时候他们不说清自己的网络条件,运行环境,总要我抽出时间回复他们这样的问题:“您用的是什么系统?什么方式运行的这个软件?您的服务器在哪个地方?”在此之后,他们才会给出完整的信息用以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也应该在自己项目的 issue 模板里加上这些要点)。如果这个问题被解决,一般也得花最快两三天的时间。相比于一开始就说清所有变量的情形,要慢一倍以上。因此,我在别人的开源项目提 issues 时,总是尽可能把这个问题描述的简单易懂,并且内容丰富(包含充足的报错信息和截图)。我认为这个例子足够说明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多倍努力,但是要静心钻研一个方向

这个观点总结于吴军的《见识》。大意是社会是金字塔形的,分很多层次。如果想从往金字塔上层走,就要付出多倍的努力。因为普通的努力程度,仅仅足够维持在同一水平,并不能进步。这有点“学如逆水行舟”的意味。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努力的方向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知识有很多。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应该找一个方向,潜心学习下去,这样才会有所专精,成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更加聚焦,也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吴军)。

其他

身体是最重要的,没有之一

在自己和亲人经历了一些疾病之后,逐渐意识到身体远比其他都要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透支健康。

学会取舍,长远规划

记得以前学宏观经济学时,老师有提到中国人爱存款相比较于美国人爱贷款,从宏观角度来讲,对经济发展更有利。放弃了短期的利益,才会有机会把握住更大的利益。记得 2013 到 2015 年创业很火的时候,很多大学(包括我所在的大学)里,很多人退学,或者翘课去很多市区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注册公司,要大干一场。那时候有很多人要拉我入伙,可是他们连做什么都不知道,更别提对技术的了解了。我不想评论他们会不会成功,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想好做什么的时候,最应该潜心学习。同样,2015 年“牛市”的时候,自己从父母那里拿到一些零花钱在股市上想“淘金”。当时想,自己学了这么多年商科,而且第一个股票账户 2008 年就开立了(那时候证监会还没有禁止未成年人开户),多少能赚一点钱吧。不过后来没赚太多钱,在股灾之前正好新版 MacBook Pro 发布。那时候我咬咬牙把股票卖出后买了这台 MacBook 用来编程,现在看来是一个不错的“投资”。虽然这台笔记本电脑折旧的速度很快,但是本身也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工作的平台,也是促进我硕士鼓起勇气申请了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时候,取舍的确很重要。一个人每天只有 24 小时,去掉吃饭和睡觉可能只剩下一半的时间。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要做减法——不是投更多时间在上面,而是让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

最后的话

写这篇总结的主要目的就是回顾这过去的几年,以供未来的自己反思、参考。同时也希望对其他人也有一点点帮助。2018 年,做到了很多之前没想到的事情,也有一些遗憾没能完成的事情。这里,我想到了毕业典礼上校长大卫·伊斯特伍德爵士(Sir David Eastwood)的话:

Have you stopped and thought 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life? And linked to that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 life. 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你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与此相关的,你如何衡量它。(中文翻译) (原话是哈佛商学院 Professor Clayton Christensen 所说,是校长在他当年课上听到的)

尾注


  1. 原文为:“If you can’t fit everything you want to do within 40 hours per week, you need to get better at picking what to do, not work longer hours. Most of what we think we have to do, we don’t have to do at all… Productivity is for machines, not for people… Machines can work 24/7, humans can’t.” ↩︎

  2. 来源:《费加罗报》的报头和座右铭“倘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亦无意义”(Sans la liberté de blâ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取自《费加罗的婚礼》最后一幕中主人公的独白。 ↩︎

  3. 原文为:“When you get rejected in life, when you are facing the next obstacle or next failure, consider the possibilities. Don’t run. If you just embrace them, they might become your gifts as well.” ↩︎